论文模板篇1
在我的印象里,四月下旬至五月中旬是长春最好的时节,这是个生机盎然的季节,暖风轻吹、绿意盈盈,每个角落里都塞满了阳光的味道,还有那满树粉色的杏花开满了校园,真是“人面桃花相映红”!空气中弥漫着紫丁香的味道,夹杂着离别的伤感。在这样美好的季节里,本不适合伤感的怀念,但是为什么又要选择在这个季节里离别?
在实验室的这段日子,又结识了很多的可敬可爱的师长,他们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本人导师YZG教授对问题有着深邃的洞察力,每每能对问题给予的高屋建瓴的指导;CGM老师和蔼可亲、慈眉善目,对学生关怀备至。两位导师渊博的知识、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师者风范和敏锐的科学洞察力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深深地感染着我,并始终影响和激励着本人开展研究工作。两位老师在学术研究中表现出的敏捷的思维及对问题的独到见解更是直接帮助本人得以顺利完成学业,并将一直影响着我作好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从师于两位可敬的导师使我终生受益。
相关的论文致谢样本 ·毕业论文致谢如何写 ·课程设计论文致谢词 ·博士生论文致谢范例 ·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感谢信 ·本科毕业论文致谢 ·大专毕业论文致谢词
论文进行期间,TFJ师兄对我的试验研究工作提供了很大的帮助,给了我耐心的指导和真诚的帮助。田师兄是个热心的“俗”人,有着和我们一样的喜好,喜欢踢球、喜欢乒乓、喜欢打游戏,但是干起活来却是认真而细致的,丝毫都不马虎。很多时候,他更像一个大哥罩着他的一帮小弟。在此我献上最诚挚的感谢和深深的祝福。
在实验的进行中,还得到了研究室各位师兄的支持和协助,他们有赵老板、红哥、苏苏、长健、小何、老马、老乔、大土土,我们之间相处融洽,不论是在学习研究上还是在生活上,这一切都是缘于压电驱动实验室的良好氛围。现在我留恋这个相亲相爱的集体,以后我也会很怀念这段快乐充实的日子。这里一切让我有了家的感觉,我喜欢这种亲切,它会在我的记忆里又涂上一抹美好。
论文模板篇2
关键词:议论文 写作 模板
语文课本上的议论文大部分不适合学生学习(也就是模仿)。
[课程标准]要求7—9年级学生能写简单的议论文,并努力做到有理有据。
教材上所选的议论文,我不能说不好,我只能说不适合学生学习,因为无论内容、思想还是结构,这些文章都不能算是“简单的议论文”。
以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为例。
该文内容和思想是抨击当时的国民党政府的。而中招考试命题人的引导方向很明确:希望学生总是看到生活当中阳光的一面,少写或者不写阴暗面。郑州市教研室的高全套老师曾经说过:“生活中那么多阳光的事情你不写,为什么要盯着那些阴暗的角落呢?”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风格犀利甚至尖刻,结构上层层推进,而且语法上与现代汉语的习惯已经有了明显的差异,这些似乎也不是初学者所能够或应该掌握的。也就是说课本在这一类文章的选用上,偏重于人文性,而工具性则重视不够。
教材选用鲁迅的这类文章,目的重在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教化,其次是欣赏,至于模仿写作,我看很难。
所以,要让初中生学会简单的议论文,需要有一个简单的、可供模仿甚至套用的模式。古人云:“文无定法”,但那是指有了一定的造诣之后的任意挥洒,初学者必定要有一个可依之法。所以,进入九年级,开始学写议论文,我就给学生制定了一个议论文“写作模板”。
“模板”如下:
标题(一般就是论点)
全文分五段:
第一段,提出论点或论题。不要兜圈子。
第二段,共分5层:①中心句。用一个简练的句子概括本段意思,并且要包含标题的主要信息(也就是要点题)。②分析中心句。也就是解释一下为什么那么说。这一层可以衔接中心句和后边的事例,使事例的出现不会显得突兀;增加议论成分,使文体特征明显。③论据。最简单的是用一个事例。要求用夹叙夹议的方式,高度凝练、文学化的语言来概括。这一层,既是对事例的概述,又是对人物的评价。要求似乎有点儿高,但也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模板来解决:主人公面临着怎样的处境,他是怎么样做的,最终有什么样的成就。④把主人公的成就归结到本文的论点上。也就是说主人公像论点上说的那样做了,所以他才取得那样的成就。语言上要求论点与前面的事例融合在一起,提到论点时要变换句式,比如变成反问句。⑤你那样做也可以成功。可以说到生活中相同或相反的情况。要简练,一句话就可以了。
第三段、第四段与第二段模式相同,这三段构成横式结构的排比段。
第五段,强调深化论点,用鼓励、号召式的语句结尾。就像领导做政府工作报告的结尾一样,“让我们……”。可以使用比喻、比拟和排比等修辞使语言华丽一些。
论据模板例子:“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的李白,因性格直爽,不愿“摧眉折腰事权贵”而终生仕途不顺。但他没有被官场的黑暗压服,而是顺从自己内心浪漫情怀的召唤,“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他把自己融入祖国的名山大川之间。于是“斗酒诗百篇”的李白,成为名垂青史的诗仙。
想要轻松驾驭议论文,还必须熟记一定数量的材料。此处不赘述。
运用“议论文模板”的教学效果是相当理想的。写作基础较好的同学写作和修改三篇这种议论文,就能够熟练掌握,并能灵活运用;写作基础较差的同学经过差不多一个学期的练习也能掌握。
比这种横式结构稍微复杂一点儿的是纵式结构,其特点是把横式结构中间的几个排比段换成了几个层进式的段落,这几个段落针对某个问题或向上追溯根源,或向下推究后果,或二者兼有。[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就属于这这种写法。
套用模板写作文,不必担心会给改卷老师“千文一面”之感。首先,一个班里的学生不会都这样写;其次,考试的时候,这种文章会溶入成千上万份试卷中,雷同感会被稀释掉;再次,一个班级的试卷被同一个老师批改的可能性比较小。其实最重要的,是学生自己的文学素养要好,因为即使大家写作模式都一样,照样是有高下之分的,诗词曲赋就是最好的例证,更何况,学生的书写、语言修辞等诸多因素都会使彼此之间有明显的差异。
学会这种排比段的写法对于写其它体裁的作文也是大有裨益的。议论文实际上属于散文的范畴。散文可以分议论性散文、写景抒情散文、叙事散文,而其结构是通用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结构就是这样:“桂林的山真奇啊……桂林的水真秀啊……桂林的水真清啊……”。在一次作文课,我给学生的作文题目是[这就是幸福],结果是这三种情况都有。
在使用模板的同时,应该鼓励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也就是可以这样写,但不是只能这样写。
论文模板篇3
题目:中国高技术产业地理集中度的实证研究
学院:
学号:
学生姓名:
一、论文选题的目的、意义和文章的创新点
1、选题目的
本文选题目的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系统了解产业地理集中的相关理论和高技术产业的相关知识;第二,将产业地理集中的相关理论运用于高技术产业;第三,对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提出对策和区域政策。
2、选题意义
国内外学术界对产业地理集中度的研究比较充分,对地理集中度的测度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指标体系,但是,学者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传统的制造业上,很少有学者将产业地理集中的相关理论应用到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上。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全球化、信息化、工业化的不断渗透,高技术产业已经成为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源泉,对高技术产业布局特征及规律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将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重点。本文的写作希望能通过对中国高技术产业及其子产业的地理集中进行实证研究,以全国及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1997年—2007年高技术产业及其子产业数据为样本,对该时间跨度内我国高技术产业及其子产业的区位基尼系数和CR指数进行测算,借此分析我国十余年来高技术产业地理集中度的时空变化趋势,并提出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区域政策。
3、本文的创新点
将地理集中度应用与高技术产业领域,此类研究在国内还极为少见;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创新性的利用协方差来计算区域基尼系数;此外,本文还采用了空间变化趋势和时间变化趋势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二、国内外关于该论题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国内外关于该论题的研究现状
在国外,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产业地理集中研的究成果丰硕。Krugman(1991)采用区位基尼系数测量了美国106个三位数的地理集中度,发现低技术产业在空间上更为集中。Ellison和Glaeser(1997)设计了测度产业地理集中的的指标EG指数,并计算了1987年美国两位数、三位数和四位数产业在州、县等空间单元的EG指数,来测度这些产业的地理集中程度,发现几乎所有产业都有一定程度的地理集中,对给定的空间尺度,产业分类越细,产业在空间上越集聚;对同一类产业而言,空间尺度越大,集聚态势越显著。Amiti(1998)计算了EU十国的三位数水平的27个产业的基尼系数以及五国65个行业的基尼系数,检验了1968—1990期间欧洲的工业地理集中的变化情况,并得出在欧洲产业中间投入强度与其地理集中程度成正相关的结论。Maurel和Sedillot(1999)设计了新的指标(MS指数)来研究产业的地理集中,并测算了法国四位数制造业的地理集中程度,发现273 个产业中,有211个产业的MS指数大于0,分布比较集中。
在国内,今年也兴起了一股研究产业地理集中的热潮。粱琦(2003)计算了1994年、1996年和2000年中国工业的24个行业的基尼系数值,分析了这些产业地理集中的变化趋势。杨宝强(2003)运用区位基尼系数,分别按省级行政单元和东、中、西三大区域但愿对中国1992年和2000年三次产业的地理集中情况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中国三次产业的地理集中程度仍然很低。罗勇和曹丽莉(2005)利用EG指数和自定义的五省市集中度对中国20个制造业1993、1997、2002、2003年的集聚程度进行了精确测定。王业强和魏后凯(2006)采用中国31个省区市1980—2003年制造业行业数据计算了区位基尼系数、SP指数和MHHI指数,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表现出明显的地理集中现象,绝对地理集中和相对地理集中并存,并分析了我国制造业的时间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布变化趋势。贺灿飞和谢秀珍(2006)的研究较为完整系统,他们采用区位基尼系数测算了1980—2003年中国各省区两位数制造业的地理集中情况,发现大多数产业在20世纪80年代区域分散而在90年代趋于集中,大多数省份产业结构总体上趋向多元化发展。张文彬和黄佳金则利用熵指数,考察了我国制造业在1988—2003年地理集中度的时空演变情况,研究发现绝大多数行业地理集中度上升。
2、国内外对该论题研究的发展趋势
产业地理集中或产业集聚、专业化与集群是几年来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魏后凯)。在国外,自Krugman(1991)起,Ellison和 Glaeser(1997)、Amiti(1998)、Brulhart(1998)、Haaland(1999)、Midelfart(2000)、 Overman Henry(2000)、Nikolaus Wolf(2004)等人在该领域做了大量。
相比而言,国内关于产业地理集中的研究比较晚,但近年来已成为产业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科的热点问题,表现为近几年来,研究成果越来越多,研究越来越系统。笔者根据中国知网资料统计,2003年,该领域发表期刊论文3篇,2004年为4篇,2005年为7,2006年为23篇,2007年为25篇,2008 年为33篇。
图1.1 产业集中度问题研究趋势
该领域目前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实证研究上,国内外的学者都是通过对具体行业的地理集中度进行测度,进而提出科学、合理、可行的政策建议。该领域的文章具有很强的政策导向性,这一特点在短时间内不会改变。
三、论文的主攻方向、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主攻方向
论文主要是以前人的研究为基础,阐述地理集中度的相关概念及其测度,并将其应用到我国的高技术产业,为该产业的发展提出科学可行的政策建议。
2、主要内容
本文对国内外产业地理集中的研究进行了梳理,系统地整理了定量测度产业地理集中度的方法和指标体系。利用数学和统计知识,对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区域基尼系数和CR指数进行定量的计算,以此分析我国高技术产业格局的时空变化趋势;构建数学模型,研究高技术产业地理集中度与产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发展高技术产业的政策建议。
3、主要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数学建模和数理统计等多学科综合研究法,突出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基础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证分析相结合,力求研究成果具有理论创新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责任编辑:1041)
4、技术路线
图1.2 论文技术路线图
四、毕业论文(设计)的进度安排
1. 2008年10月—2008年11月,根据自身研究兴趣以及系里公布的选题指南确定论文选题。
2. 2008年12月-2009年1月,收集阅读论文资料,撰写开题报告、毕业论文设计书初稿。
3. 2009年2月,向论文指导老师提交开题报告、毕业论文设计书,按指导老师修改建议修订。
4. 2009年3月,完成论文初稿写作,提交指导教师修改。
6. 2009年5月上旬,完成论文打印、装订,参加论文答辩。
五、毕业论文(设计)应收集的资料及主要参考文献
[1] 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2] 安虎森。空间经济学原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3] 王业强,魏后凯。 产业地理集中的时空特征分析——以中国28个两位数制造业为例 [J].统计研究,2006(6):28-33.
[4] 王业强,魏后凯。 产业特征、空间竞争与制造业地理集中——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J].管理世界,2007(04):68-77.
[5] 贺灿飞,潘峰华。 产业地理集中、产业集聚与产业集群、测量与辨识[J].地理科学进展,2007,26(2):1-13.
[6] 贺灿飞,谢秀珍。 中国制造业地理集中与省区专业化[J]地理学报,2006,61(2):211-222.
[7] 贺灿飞,刘洋。 产业地理集中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6,25(2):59-68.
[8] 贺灿飞,谢秀珍,潘峰华。 中国制造业省区分布及其影响因素[J]地理学报,2008,27(3):623-635.
[9] 刘艳,李树民。 中国工业地理集聚的实证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30(1):57-61.
[10] 彭程甸,王忠,胡瞬。 湖南高新技术产业地理集中度实证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65-68.
[11] 张文彬,黄佳金。 1988-2003年中国制造业地理集中的时空演变特点[J].经济评论,2007(1):118-123.
[12] Mei Wen. Relocation and agglomeration of Chinese industry[J].Journal of5 5. 2009年4月,根据指导老师修改建议修改论文文稿,最终定稿。
论文开题报告模板(二)
一、 综合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一)国内外研究动态
1.国外刑法理论界对“共同过失犯罪是否成立”得出了肯定与否定两种结论,同时,亦有学者主张限定的肯定说。
(1)肯定说认为犯罪是行为人主观恶性的表现,而共同犯罪的“共同”正是共同恶性的体现,而共同犯罪的行为不过是实现共同犯罪人主观恶性的东西。
(2)否定说主张,共同犯罪是两个以上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共同参与实施一个犯罪。
(3)限定的肯定说则认为,一般不成立共同过失犯罪,但当各共同行为人负有法律规定的共同注意义务并共同违反了该义务时,就应当肯定过失的共同正犯。
诚然,德、日、前苏联刑法学者主张共同过失犯罪论的日趋增多,但在德、日、俄等国占通说地位的还是共同过失犯罪的否定说。
2.国内理论层面, 我国学者从刑法的规定出发大都对共同过失犯罪持否定态度,认为,“法律之所以规定共同犯罪,是因为各共同犯罪人在共同犯罪故意的范围内互相利用各人的行为而共同实行犯罪。”亦有学者从立法与司法实践的实际需要出发,对共同过失犯罪持肯定态度。我国刑法已经承认了共同过失犯罪这一概念,刑法第25条第2款关于“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规定就是一个证明。只不过,我国刑法对共同过失犯罪人不以传统的共同犯罪论处罢了。
(二)选题的依据
1.在我国依法治国的背景下,我国倡导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我国的共同犯罪理论体系并不完善,所以要把共同过失犯罪引入我国法律。
2.我国有些学者从刑法的规定出发大都对共同过失犯罪持否定态度;亦有学者从立法与司法实践的实际需要出发,对共同过失犯罪持肯定态度。是否应该认定共同过失犯罪在学术上有很大争议。
3.有相当部分案件(共同实施过失行为,但不能证明死亡结果由谁的行为造成,如脚手架上扔圆木案)只有在共同过失犯罪的理论下才能得到妥善的判决;同时,肯定共同过失犯罪,追究其共同过失犯罪的责任,这对于遏制过失犯罪是相当有利的。
(三)选题的意义
1.当前我国提倡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刑事犯罪的种类呈现多样化的趋势,有的刑法理论已经不能满足定罪量刑的需要。因此,研究共同过失犯罪有深远的政治意义。
2.从立法方面讲,我国的立法否认了共同过失犯罪,使得实际生活中许多的犯罪得不到应有的惩罚,这不利于我国法律体系的建立。研究共同过失犯罪有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完善。
3.从司法层面讲,我国刑事司法实践中对共同过失犯罪的不同罪犯的量刑常常大相径庭,这与我国的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是相违背的。对共同过失犯罪的研究可以为司法实践提供相应的指导。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研究的基本内容:
(一)共同过失犯罪的概述
1.共同过失犯罪的概念
2.共同过失犯罪的理论依据
3.共同过失犯罪的意义
(二)共同过失犯罪的构成要件
1.主体要件:二人以上,且具有刑事责任能力。
2.主观要件:违反共同注意义务的共同过失。
(1)共同注意义务的来源
(2)共同注意义务的内容
(3)共同注意能力的判断
3.客体要件: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
4.客观要件:数个行为人实施了违反共同注意义务的共同行为,导致危害结果的发生。
(三)共同过失犯罪的刑事责任
1.共同过失犯罪的处罚原则
2.共同过失犯罪刑罚的具体裁量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文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中外刑法理论界长期争论不休的共同过失犯罪问题,对于共同过失行为能否成立共同犯罪则是该问题的核心所在,因为其是否构成共同犯罪,也就确定了我国应怎样对共同过失犯罪定罪量刑的问题,使这一理论更好的为我国刑法服务。
三、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
(一)步骤
1.确定选题方向。共同过失犯罪对于丰富和完善我国的刑法体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大量查找搜集资料。充分利用周围的资源,对图书馆相关书籍和网上相关文章进行大量阅读和收集,丰富自己在这个问题方面的知识。
3.研究分析资料。通过对资料的阅读,了解共同过失犯罪的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对这一问题的逐步有了自己观点和想法。
4.列出论文 提纲。罗列出自己要写的基本内容和提纲。
5.完成论文。
(二)方法
1.比较法:外国学者对于共同过失犯罪的理论比较。结合我国国情与外国相关理论进行比较。
2.从理论到实际的结合:在充分了解国内外对于共同过失犯罪的研究现状后,再结合我国国情进行实际运用。
(三)措施
1.阅读了大量关于共同过失犯罪方面的著作,如李光灿、马克昌、罗平:[论共同犯罪],赵秉志主编:[犯罪总论问题探索]。
2.上网查看和阅读了很多关于共同过失犯罪方面学术论文,硕士毕业论文 等。
3.收集了不少关于共同过失犯罪的案例,如央视大火案、共同射击致人死亡案、脚手架上扔圆木案等。
四、研究工作进度
2010.10--- 2010.12 确定选题方向、决定论文题目
2010.12--- 2011.3 收集论文的相关资料、提炼观点、确定论文大纲 2011.3 --- 2011.5 拟好论文提纲 、举行开题报告 、准备论文初稿 2011.5 --- 2011.6 修改论文定稿、进行论文答辩。
五、主要参考文献
[1]马克昌主编:[犯罪通论]修订本 第3版 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版
[2]李光灿、马克昌、罗平:[论共同犯罪]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3]张明楷:[外国刑法纲要]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版(责任编辑:1041)
论文开题报告模板(三)
论文题目:中国高技术产业地理集中度的实证研究
学院:
学号:
学生姓名:
一、论文选题的目的、意义和文章的创新点
1、选题目的
本文选题目的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系统了解产业地理集中的相关理论和高技术产业的相关知识;第二,将产业地理集中的相关理论运用于高技术产业;第三,对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提出对策和区域政策。
2、选题意义
国内外学术界对产业地理集中度的研究比较充分,对地理集中度的测度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指标体系,但是,学者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传统的制造业上,很少有学者将产业地理集中的相关理论应用到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上。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全球化、信息化、工业化的不断渗透,高技术产业已经成为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源泉,对高技术产业布局特征及规律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将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重点。本文的写作希望能通过对中国高技术产业及其子产业的地理集中进行实证研究,以全国及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19xx年—20xx年高技术产业及其子产业数据为样本,对该时间跨度内我国高技术产业及其子产业的区位基尼系数和CR指数进行测算,借此分析我国十余年来高技术产业地理集中度的时空变化趋势,并提出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区域政策。
3、本文的创新点
将地理集中度应用与高技术产业领域,此类研究在国内还极为少见;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创新性的利用协方差来计算区域基尼系数;此外,本文还采用了空间变化趋势和时间变化趋势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二、国内外关于该论题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国内外关于该论题的研究现状
在国外,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产业地理集中研的究成果丰硕。Krugman(1991)采用区位基尼系数测量了美国106个三位数的地理集中度,发现低技术产业在空间上更为集中。Ellison和Glaeser(1997)设计了测度产业地理集中的的指标EG指数,并计算了1987年美国两位数、三位数和四位数产业在州、县等空间单元的EG指数,来测度这些产业的地理集中程度,发现几乎所有产业都有一定程度的地理集中,对给定的空间尺度,产业分类越细,产业在空间上越集聚;对同一类产业而言,空间尺度越大,集聚态势越显著。Amiti(1998)计算了EU十国的三位数水平的27个产业的基尼系数以及五国65个行业的基尼系数,检验了1968—1990期间欧洲的工业地理集中的变化情况,并得出在欧洲产业中间投入强度与其地理集中程度成正相关的结论。Maurel和Sedillot(1999)设计了新的指标(MS指数)来研究产业的地理集中,并测算了法国四位数制造业的地理集中程度,发现273个产业中,有211个产业的MS指数大于0,分布比较集中。
在国内,今年也兴起了一股研究产业地理集中的热潮。粱琦(20xx)计算了19xx年、19xx年和20xx年中国工业的24个行业的基尼系数值,分析了这些产业地理集中的变化趋势。杨宝强(20xx)运用区位基尼系数,分别按省级行政单元和东、中、西三大区域但愿对中国19xx年和20xx年三次产业的地理集中情况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中国三次产业的地理集中程度仍然很低。罗勇和曹丽莉(20xx)利用EG指数和自定义的五省市集中度对中国20个制造业19xx、19xx、20xx、20xx年的集聚程度进行了精确测定。王业强和魏后凯(20xx)采用中国31个省区市19xx—20xx年制造业行业数据计算了区位基尼系数、SP指数和MHHI指数,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表现出明显的地理集中现象,绝对地理集中和相对地理集中并存,并分析了我国制造业的时间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布变化趋势。贺灿飞和谢秀珍(20xx)的研究较为完整系统,他们采用区位基尼系数测算了19xx—20xx年中国各省区两位数制造业的地理集中情况,发现大多数产业在20世纪80年代区域分散而在90年代趋于集中,大多数省份产业结构总体上趋向多元化发展。张文彬和黄佳金则利用熵指数,考察了我国制造业在19xx—20xx年地理集中度的时空演变情况,研究发现绝大多数行业地理集中度上升。
2、国内外对该论题研究的发展趋势
产业地理集中或产业集聚、专业化与集群是几年来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魏后凯)。在国外,自Krugman(19xx)起,Ellison和Glaeser(19xx)、Amiti(19xx)、Brulhart(1998)、Haaland(19xx)、Midelfart(20xx)、Overman Henry(20xx)、Nikolaus Wolf(20xx)等人在该领域做了大量。
相比而言,国内关于产业地理集中的研究比较晚,但近年来已成为产业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科的热点问题,表现为近几年来,研究成果越来越多,研究越来越系统。
三、论文的主攻方向、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主攻方向
论文主要是以前人的研究为基础,阐述地理集中度的相关概念及其测度,并将其应用到我国的高技术产业,为该产业的发展提出科学可行的政策建议。
2、主要内容
本文对国内外产业地理集中的研究进行了梳理,系统地整理了定量测度产业地理集中度的方法和指标体系。利用数学和统计知识,对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区域基尼系数和CR指数进行定量的计算,以此分析我国高技术产业格局的时空变化趋势;构建数学模型,研究高技术产业地理集中度与产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发展高技术产业的政策建议。
3、主要研究方法
版权声明:本文为一世相伴论文网(www.14380.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上一篇:论文提纲范文(精选3篇)
- 下一篇:时政论文范文(精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