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及屈原研究论文范文(精选3篇)

一世相伴论文网 2023-08-30 10:54

1.屈原的作品及思想

在[楚辞]初本的16卷中,屈原的作品占绝大部分,共收他的诗作8卷20余篇。包括[离骚]、[九歌](11篇)、[天问]、[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招魂]等。可见楚辞虽从大的方面讲是楚文化的产物,它的形成却离不开屈原。刘勰在[文心雕龙·辨骚]中说“不有屈原,岂见[离骚]”。其实在这里也可以说不有屈原,岂见楚辞。

屈原的代表作[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篇浪漫主义抒情诗,也是开了中国浪漫主义诗歌之先河。最能代表“楚辞”的辞格。由此,世人称“楚辞”为“骚体诗”,并与[诗经]并称“诗骚”。后人又把“诗骚”称为“”。风指十五国风,代表[诗经],多以叙事为主,体现着现实主义精神;骚指[离骚],代表[楚辞],多以抒发内心情怀为主,充满着浪漫主义气息。因此风、骚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的两大流派。

[离骚]在思想上是反映了屈原对楚国政治上的腐败黑暗的悲愤与控诉。同时抒发了自己遭陷害的哀怨之情。因此形成了全诗缠绵悱恻,悲愤哀怨的感情基调。

在艺术形式上[离骚]开辟了一个象征世界。这样就使诗歌富有诗性与蕴味。这种象征世界的开辟,主要在于他在诗歌意象上的创造。[离骚]中最典型最巧妙的意象创造便是香草、美人。这种复杂而又巧妙的香草美人意象的组合形成了象征比喻系统,从而形成了象征世界。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九歌]较[离骚]之不同在于它的更多的纪实性,以及其中渗透大量的楚国当时盛行的巫祭现象。而且其中还融入了爱情。这就是说,用男巫来照女神,女巫来招男神。接情爱来对神的吸引。表达了对爱情与神灵的崇仰与追求。

[天问]以一问到底的方式,节奏强烈富有气势,强有力的表现出了作者内心的悲愤与不满。全诗每组都有押韵,以四言为主,兼有五言、六言、七言,行文既整齐统一,又参差不齐,错落有致。

[天问]更为重要之处,在于它作为现代研究者研究其屈原的哲学思想的着笔之处。在[天问]的开篇之处,“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谁能极之?冯翼惟象,何以识之?明明暗暗,惟时何为?阴阳三合,何本何化?”作者就在对哲学最基本的元素——宇宙的生成及本体论进行拷问。

就屈原是否是哲学家这一问题上,很多著名的学者都给出否定的答案。但从诗人内在的精神,即忽视她的其他身份,单从诗人存在的角度出发,可以说,他是一个作为存在者与悲剧诗人结合的哲学家。

2.对于楚辞以及屈原的研究的意义

对于楚辞研究的意义,前面也已经简单提到了一点,即楚辞融合了南方楚国文化和北方中原文化,这种中国南北方文化的融合,对后来全国的统一,特别是文化上的统一有重要意义。另外,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的两大流派之一,它具有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后来又有很多诗人都受到此源头的影响。包括一些在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的大家像司马迁、李白、辛弃疾、曹雪芹对屈赋传统的不自觉的继承与发扬。尤其是作为浪漫主义的继承与发扬者李白。楚辞是第一次在诗歌中显现出个性化的抒情和自我的主体意识。这种个性化的抒情和鲜明的自我性到李白那里发挥得相当充分。

再者,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诗人,作家。虽在此之前,早已出现了诗三百篇,但那些都是在民间搜集的民歌,整理之后成诗的。大部分作品是靠口耳相传的集体创作,没有所谓的作者或诗人。由于作者的不确定性以及诗歌创作的集体性,所以很少有能集中体现作者人格和强烈个性的作品,这就是说这种诗歌集体创作的方式一直长期的处在文学发展的初始阶段,而屈原的出现便结束了文学发展过程中的这一漫长的初始阶段。因此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学史意义。不仅如此,他还开创了中国文学爱国主义主题。这一点对于后来的文学界,不论是文学创作还是批评,都有很重要的影响。爱国主义这一主题不仅成为文学创作的标准,而且还是文学批评的价值尺度。(尤其在“五四”以后,直到结束前)另外,对屈原的研究的意义,还不仅仅局限于文学意义层面。除此之外,他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求知,修身精神等等,都在体现着一种对之研究的张力。

3.[史记]以来对于楚辞及屈原的研究盛况

既然我们都能认识到对于楚辞及屈原的研究有如此重要的意义,我们面对这样一个事实,即战国史籍、先秦文献对此鲜有提及。实在无法接受。最早而且权威的对于屈原生平、创作及其思想进行关注的是司马迁的[史记]。[史记]中将屈原、贾谊合传,题为[屈原贾生列传]结合了自身遭遇与屈原的相似性,写下了怀才不遇之悲之篇,"岂独屈贾二人合传,直作屈、贾、司马三人合传读可也。”因此并不是很详细,很多重要的东西都尚未提及。

但是在司马迁之后,出现了研究屈原非常繁荣的景象。在汉代,对于楚辞学研究代表著作为王逸的[楚辞章句]。“王氏训释,多有所本,或本于经书故训,或本于方言楚语,因形以得其音,因音以得其义”(段玉裁[广雅疏证·序])。也就是说,汉代主要倾向于对于作品的阐释、解释,帮助后人理解其作品。宋代时期以洪兴祖[楚辞补注]、朱熹[楚辞集注]为其代表。洪兴祖[楚辞补注]在于“补释诗意,阐扬义理”。开始由作品转到思想精神核心。其文中的一句话“生不得力争而强谏,死犹冀其感发而改行”可以看出当时宋代以来对屈原精神及人格的极高评价。朱熹[楚辞集注]是承前启后的一部堪称伟大的著作。其伟大之处在于他是最早全面的从文学艺术的视角来研究楚辞。比如说,他对于屈原作品中文学意象的分析以及最早指出了“以灵修、美人目君,盖托为男女之辞而寓意于君”的含蓄象征手法。到了明代时研究的代表著作有汪瑗[楚辞集解]、王夫之[楚辞通释]、蒋骥[山带阁注楚辞]、戴震[屈原赋注]。以及近现代的国学大师廖平、王国维、梁启超、刘师培等人。还有最为繁盛的20世纪景观:郭沫若、鲁迅、胡适、朱自清、苏雪林、闻一多、林庚、陆侃如、刘永济、蒋天枢、汤炳正等前辈的研究成就。而且20世纪还有一个较以往不同的显著特点:即向各个领域的渗透和蔓延。比如说,在美学领域引起的关注,拿著名美学家李泽厚为例,他更倾向于屈原的死亡意识,他认为,死亡才是构成屈原作品和思想最重要的主题。他认为把屈原提升到无比深邃程度的正是这个死亡--自杀的人性主题。还有像郭沫若的新编历史剧[屈原],就涉足于戏剧领域。更重要的是这个剧作的目的在于它的教育意义,呼唤爱国主义。还有后来的电影文本创作。都在说明着屈原一直是而且现在仍是炙手可热的研究主题。

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对于楚辞以及屈原的研究以至于达到炙手可热的地步呢?除了上面所总结的对之研究的重要意义外,主要还在于以屈原生平及其作品为主要对象的研究的模糊性,给后人留下了许多令人神往而又望而却步的谜团。为何战国史籍、先秦文献对此鲜有提及?为何经过先秦的断裂,还会传到两汉?为何对于国家大事屈原只字未提,只是借神话,巫祭来比喻?真的是比喻吗?他是否是集诗人、作家、爱国者、政治家、思想家、哲学家于一身的伟人?等等,可见导致楚辞研究的盛况有着非常复杂的原因。

主要参考资料或文献:

1.[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

2.[屈原文化研究]

3.张建中的论文[鸟瞰楚辞研究的百年盛况]

版权声明:本文为一世相伴论文网(www.14380.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